原標題:惹犯眾怒,特朗普為何執意打滅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?
紐約哈得遜河口的自由島上,矗立著自由女神像,在雕像的基座上鐫刻著這么幾句話:“無論是無家可歸/無論是飽受顛簸/全都給我,全都給我!/在這通向自由的金門之前/我高舉照亮黑夜的熊熊燈火。”
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,三百年間,自全世界各地的數千萬各國居民帶著資金、技術和知識不斷遷徙到美國,揮汗苦干,這才有美國現在的繁榮。美國也不斷從移民身上獲取著活力和新鮮血液。
可以毫不夸張地說,是移民造就了今日的美國,是移民發展和改變了美國。
正因為如此,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一項有關限制移民的新政,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1月28日,美國總統普朗特簽署了“阻止外國恐怖分子進入美國的國家保護計劃”:在未來90天內禁止向伊朗、蘇丹、敘利亞、利比亞、索馬里、也門和伊拉克等中東七國公民發放簽證,在4個月內暫停接收難民入境,另外敘利亞難民進入美國被無限期禁止。
政令一經出臺,就立即被稱為“穆斯林禁令”。
根據禁令,出生在中東七國的公民,不管手里拿著已經生效的美國簽證還是綠卡,甚至包括了雙重國籍中有美國國籍的公民,統統暫時不能再次入境美國。這個政策不可謂不嚴厲,但是后果同樣很嚴重。相關國家的一些公民28日抵達美國機場后遭遣返或拘押。美國國土安全部承認,到目前為止375人遭受了這類“待遇”。
美政府的移民政策立刻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對,全美各地游行的聲勢一浪高過一浪,民眾舉著“不要穆斯林禁令”、“這片土地曾屬于你我”、“讓他們進來”的標語對政府的新政表示抗議。
一直以來,美國之所以強大,因為它的硬實力和軟實力。硬的一手,是它的人才、科技、資本,軟的一手,是它的意識形態、國家形象。
而這個移民新政,把中東七國的移民擋在了國門之外,人們不禁擔心:今天可以禁止中東移民入境,明天難道就不會是亞洲移民,后天會不會是中南美,大后天是不是就輪到歐洲了?可以說,禁令直接刨了硬實力來源的根,難怪這個移民國家的人民會恐慌。
另一方面,新政直指穆斯林,各界更是直言不諱的稱其為“穆斯林禁令”,盡管特朗普和美政府一再澄清:“這不是穆斯林禁令,該政策和宗教無關,而是為了反對恐怖主義,全球有40多個穆斯林國家并沒有受到該政策影響”,不料此言一出,抗議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更有升級的苗頭。立即有人指責,特朗普在沙特、阿聯酋等富裕穆斯林國家有大筆投資,因此不限制他們,這是更加明顯的歧視。一向以自由國度和民主衛士自居的國度,讓人民在新政中看出政府赤裸裸的傲慢與偏見,美國引以自豪的“道義形象”亦蕩然無存。
刨了硬實力的根,掘了軟實力的源,難怪有人說,美國政府這一次是“兩手都要抓,兩手一起毀”。
抗議的聲音不僅來自民間,企業界也幾乎異口同聲地對禁令表達不滿。
美國的大型企業反應更加強烈,微軟、亞馬遜、高盛、星巴克、FACEBOOK、谷歌,包括總統特朗普“治國利器”Twitter等都相繼公開表態反對特朗普的移民新政。“股神”巴菲特也表達了自己的反對,他稱,美國今日的強大受到移民的庇佑,也受益于過去的移民政策。
星巴克等企業都紛紛表態,將為面對返美困難的國際員工提供法律支持,尤其是星巴克還努力“打臉”,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雇傭10000名難民。
大型企業為何如此反對禁令?除了蹭熱點、增加企業的曝光度外,從谷歌公司在禁令頒布后的一系列做法中可見端倪。1月28日,谷歌CEO宣布緊急召回上百名海外員工,生怕他們再拖兩天就回不來了,接著全球谷歌員工抗議禁令實施。企業害怕的是自己的員工因為移民政策被擋在國門之外,因而造成人才流失。員工害怕的是自己通往美國的上升通道被移民政策阻塞。
美國商界的擔心并非是神經過敏。
特朗普從大選以來,所有的主張簡要概括起來,就是“美國唯一中心”,為此,他發動逆全球化,以促進美國就業和經濟增長。但是,這一系列政策必然帶來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,經濟增長、美國制造業重興和美跨國企業集團利益之間,改善公共設施、增加軍備和財政支出之間,加強美國安全和盟友利益之間……
作為在過去幾十年里,從全球化獲益最大的國家,美國不僅僅得益于海外市場,更是通過較為寬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,這些是美國經濟保持增長的動力所在。曾經有評論指出,美國如果發動貿易戰封閉國內市場,必然導致美國同時失去全球市場,最后,美國制造業不管怎么振興,都只能局限在美國國內市場一隅,不論從經濟規模效益還是勞動生產率來說,都只能徹底被淘汰。
而這次的禁令,怎么看都像是封閉國內市場的前奏——美國資本市場出現恐慌,股市1月30日大跌,標普500和道瓊工業指數創下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。